- 清嘉庆年间,17岁的祁隽藻才华横溢。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家难之后,他开始思考如何为人,如何为读书人这一严峻的问题。通过跟随张观藜,年轻的祁隽藻树立起“以民为本”、 “致君尧舜”、“使民小康”的人生信念,重回“科考”,最终金榜题名。 在清王朝走向末路的时候,祁隽藻亲手处决了视为骨肉的“贪官”义弟--元白;在暗箭密布的政治波澜中,他用性命保护情同手足的“钦犯”义兄--怀义;而在个人的心灵深处,他珍藏着终生的挚爱--含黛。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祁隽藻为自己的政治理念付出了他的全部--生命、爱情、亲情和财富,但他更看重的是“道”,这个“道”,正是天下良臣和文人志士们所共同追求的“道”,这便是“天地民心”!
- 本剧的风格是一部兼具理想色彩与现实磨难的轻喜剧。 主人翁何不鸣是一位县级文化馆的职员,憨厚、孝顺、淡泊,主要负责不被别人重视的老年朗诵班。 故事开始,瘫痪了十几年的老父即将离去,为满足父亲看一眼未来儿媳妇的心愿,何不鸣一相情愿地逼迫单位同事会计夏羽为其解围,结果后来的发展居然弄假成真,这位冰山美人竟嫁给了他;因家中丧事交不上单位集资款,却在集资款被骗事件中躲过一劫;文化馆面临财务危机,他个人行将下岗之际,却被别人稀里糊涂推上了代理馆长的位置;文化馆山穷水尽,竟然有神秘之人指定为这位代理馆长投资十万元;当众人都要求用十万元解决集资款被骗危机时,他居然独断专行用来修理了馆内支撑了多年的一面危墙,却得到投资人赞赏并许诺给予更多投资;众人欢呼之时,他又果断放弃巨额馈赠,宁愿下岗,以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诚信。 生活艰难,重金诱惑,却无论如何不卖房:父亲为了信用,院子里的两间房锁了五十年,到了他和哥哥这一代,非要守到云开日出…… 文化馆暂时歇业了,老年朗诵班却还在,何不鸣与他们有共鸣,对他们有承诺,这是老人们生命旅途最后一站的寄托,他要与老人们共同建造一个精神家园。老年朗诵班成了他个人负责的馆外项目,老人们深情的朗诵也在他的婚礼上感动了每一位来宾。 上天不负有心人。老年朗诵班成功了,轰动了,演出邀请应接不暇,走进省城,走向全国……文化馆随之也有了新生。 锁了五十年的老房子的秘密,在他下岗后的艰难生活与组织老年朗诵班创作排练的过程中逐步解密,终于有了结局……
- 清乾隆年间。銮舆卫和珅偶尔在皇上面前展露才华,被提拔重用,而上书房总师傅朱珪因私自放嘉亲王出宫体察民情. 被乾隆皇帝贬到山东济宁。陕西书生王杰流落到山东泰安,投靠表兄。乾隆皇帝登封泰山,和珅随御驾来到泰安。一个偶然的机缘,和珅救了书生王杰与青莲,并与王杰结下友情。王杰古道热肠,正帮助一群河工状告山东巡抚孙士毅贪污“河银”,和珅与从济宁赶来迎驾的朱珪都暗中支持王杰。此时,詹岱伪造皇上的“罪已诏”,并试图在乾隆皇帝这次封泰山时行刺皇上。乾隆皇帝得知有人伪造自己的“罪已诏”非常恼火,巡抚孙士毅因害怕王杰参与告发自己贪污“河银”,诬陷王杰伪造“罪已诏”,詹岱孙女青莲与和珅也受此牵连。詹岱为救孙女,反落入圈套。李侍尧为袒护孙士毅,与詹岱做了交易,仍把伪“罪已诏”扣在王杰头上。皇上明察原委,赦免和珅与青莲。朱珪与首辅鄂桂见王杰博学有才,奏请皇上准许王杰戴枷参加科考。王杰不负二位大人所望。考中首榜。和珅探明詹岱之动机牵涉到当年多尔兖冤案,奏请皇上为百年前的睿王冤案昭雪,朝廷上下一片哗然。乾隆顶着压力支持了和珅,恢复青莲宗籍。经过这些波折,和珅、王杰都与朱珪成了忘年交,却因此得罪了军机大臣兼山东总督李侍尧。又由于李侍尧向来就与首辅鄂桂、朱珪不和,经此矛盾更深。 乾隆再次下江南,銮舆过济宁,但济宁州早被孙士毅搜乱得银库告罄,知州朱珪无钱恭迎銮舆,被迫给寡妇拉犁推磨,以换取王寡妇帮着接待,结果耽误迎驾,令皇上不快。巡抚孙士毅害怕自己贪墨败露,趁机添油加醋,诬陷朱珪有意怠慢两宫銮舆。皇上盛怒之下将朱珪打入牢房,皇太后知道朱珪因河堤出险整日忙碌,懿旨不究。在青莲与和珅协助下,朱珪弄到孙士毅的贪墨证据。孙士毅得到应有的惩罚,李侍尧因扶同瞻徇,也连带受罚。这时,皇上才告诉朱珪,贬他来济宁就是为了调查孙士毅贪污案子。于是,朱珪调回京都,恢复原职……